狀元是幾品官是哪個朝代?隋唐時期,我國開創了科舉製度。古代的科舉狀元是幾品官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狀元是幾品官,以及狀元是幾品官是哪個朝代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 狀元能封幾品官呢?
  • 古代的科舉狀元是幾品官?
  • 古代的科舉狀元是幾品官?有什麽依據呢?
  • 古代狀元是幾品官
  • 隋唐時期,我國開創了科舉製度。古代的科舉狀元是幾品官?
  • 中了狀元一般擔任幾品的官?

Q1:狀元能封幾品官呢?

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為這個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的機會比同榜者快。


清代,114名狀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達20人之多。可以說,在官場努力升職,成為狀元這一群體實現人生價值的至上追求。


拓展資料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鄉試裏邊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第四次考試叫會試,由有舉人功名的人參加,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進貢給天子的士子。貢生裏邊的第一名叫會元;


到皇帝那兒的考試叫殿試,通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裏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狀元。


參考資料:狀元 (殿試第一名)_百度百科

Q2:古代的科舉狀元是幾品官?

狀元不是官,隻是科舉考試中最後一場殿試第一名的稱號而已,隻能說是一種當官的資格,至於究竟幾品官,曆朝曆代不一樣。基本是唐九品、宋八品,明清從六品。


科舉製度,始創於隋代,興於唐代。唐朝正式將第一名稱為狀元。但是注意,與後世的單一製不同,唐朝科舉分很多種,有常科(製度化的科舉)和製科(皇帝特旨選才)之分。常科中,又有幾十種分類,其中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屬於常見的,極其複雜。又以秀才、明經、進士三科為主。秀才科考方略策,相當難,而且州的長官就要受處分,最後導致秀才科無人問津,到了明清淪為生員的代名詞。明經科考儒家經典,最容易。進士科介於二者之間,考時務策,比明經科的死記硬背更有含金量。


那狀元授予什麽官職呢?其實常科狀元沒有任何優勢。所有通過這幾個科的士子,還需要經過吏部的考試,叫做選試,才可以正式當官。之前的狀元也好,最後一名壓線通過的也好,區別不大。選試結束會給個等第,比如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職,明經科的上上第授從八品下官職,而進士、明法兩科,甲第授從九品上;乙第授從九品下。


另外,唐朝在常科之外還有製科,這種科舉考上是直接授予官職的,不用再經過吏部選試。製舉及第,原來沒有出身和官職的,一般授從九品上階或下階的縣尉,也有授給正九品下階太子校書的。進士及第一般均為從九品下階,製科起家比進士高一至二階。原有官職的,可以升官,成績特優的,可以升三至四階。連續參加,連續登科者,可以迅速升遷,很快就可以做到五品高官。比如唐玄宗時的宰相張說,就是武周時期製科的狀元。還有著名詩人王維、書法家柳公權、名相武元衡,都曾在不同科中獲得過第一。


然後說說宋代。宋朝對唐朝的科舉製度有一個典型的改進就是通過科舉考試後不用再經過吏部選試,可以直接當官。而且宋代明確了鄉試、省試(不是現在的地方省,而是中央機構尚書省)、殿試三級科舉。並設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甲三人,第一稱狀元、第二稱榜眼、第三稱探花。這套體係也被後世沿用。


不同於唐朝狀元也隻能做個九品官。宋朝比較尊重讀書人,從太宗起,殿試結果一公布,即以將作監丞(正八品上)或大理評事(正八品)作為狀元的入仕起點,一般進士的入仕的官階也相應提高。而且在宋朝,進士科地位正式高於明經科,並且狀元會被派往大州擔任通判,三年後新科狀元產生,上科狀元即刻回朝任職,從此官運亨通。宋朝狀元也是人才輩出,比如北宋名相呂蒙正、詞人黃裳(金庸小說中那個九陰真經作者)、南宋理學大家陳亮、著名詞人張孝祥,當然最著名的莫過於一身正氣的文天祥了。


元朝,因為蒙古人不重視讀書人,科舉製度一度受挫。長期不開科舉,仁宗時開了也多是走走形式,很多還被蒙古人色目人把持,授官也比較隨意。


明清兩朝,科舉製度進一步規範化。更是從製度上直接規定了狀元、榜眼、探花所應被授予的官職。明清規定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其餘進士,優異者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其他發往外地做些小官。庶吉士不是一種正式官職,而類似於實習,一屆三年,年滿謂之“散館”,要進行考核,考核優異者留在翰林院授予正七品編修或從七品檢討,成為正式翰林。


其餘外放到各部和地方任職。明清兩代,翰林往往能夠步步高升。明代內閣、清代南書房、軍機處常常從翰林中選拔優秀官員入值,進入最高決策曾。而狀元作為翰林院編撰,更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明清狀元,著名的明朝有文學家楊慎、王陽明之父王華、明末內閣首輔周延儒等人;清朝有乾隆朝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四庫全書總裁於敏中、扳倒和珅的嘉慶朝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王傑、同治國丈崇綺、清末名臣同治光緒帝師翁同龢、清末實業家張謇等。


此外,還有一種武舉,始創於武則天時代,也需要考核文試,如兵書戰策等,其他刀槍騎射等,曆朝曆代各不相同。直到清朝才對武舉授官有了明文規定。順治三年開始規定武狀元授正三品的參將,武榜眼授從三品的遊擊,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備,三甲授從五品的署守備。康熙年間改為一半授營職,是直接帶兵的官,另一半授衛職,是皇帝的宮廷侍衛。雍正開始正式規定,武狀元授禦前一等侍衛(正三品),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正四品)。再從二甲中選頭十名,授三等侍衛(正五品)。其餘全在兵部注冊授於守備等營職。此後大體不變。

Q3:古代的科舉狀元是幾品官?有什麽依據呢?

古代科舉狀元並不是是一個官,隻是說明通過一係列考試終於獲得了從官的資格,而且在獲取狀元之後也不一定能夠做官,具體是幾品官,在各個朝代是不同的。


隋唐時期是科舉考試剛剛興起的時期。唐朝的科舉考試分為很多種,有常科和製科。考試由於剛剛興起,製度不僅繁雜,而且要求非常嚴格。而且此時由於國力強盛,考試往往從書籍向時事轉變,考試比較靈活,就更增加了試題的難度,而狀元一般授九品官,甲第授從九品上,乙第授從九品上。例如唐代的張說就是參加科舉考試,策論為天下第一,獲得狀元。而唐朝韓愈的進士及第 ,卻因為內部的考試不及格,三年尚未入仕。當時有言:“萬方砥平,仕進者以文講業,無他蹊隧,薦紳之倫,望三台如登青天”。


宋朝科舉考試有了很大的改進,也逐漸成熟。宋代考試程序也趨於完善,通過鄉試、省試、殿試之後,殿試第一名為狀元。由於宋朝是文人立國,所以科舉考試之後,狀元的身份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受到了很大的重視。而而莊園一般官評七品,當然也有例外,例如宋朝狀元張孝祥在科舉考試之後,授予八品官,但由於受奸人秦儈的阻攔,隻是賦閑在家。太宗言曰:“郡國貢士,有司掄才,朕必親臨殿庭,躬校能否,宴見細繹,日旺忘勞。亦既策名,即令解褐,不限選調,皆授以官,隆儒之風,可謂至矣。”


明清時期,理學成為官方哲學,八股取士成為唯一的真理,在這個時候,文科狀元不僅能夠成為六品官,而且還能入翰林院為職,甚至能夠進入內閣、南書房或者軍機處,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Q4:古代狀元是幾品官

古代狀元是六品官。

狀元是中國科舉製度諸多名詞中最為炫耀的一個。科舉製選狀元肇基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曆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

文狀元:明清兩朝都是將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一職專門留給新科狀元擔任,是從六品。成了狀元,就成了十分緊要的翰林官。而且,明、清還要讓前3名(狀元、榜眼、探花)跟少數有培養前途的進士一起當“庶吉士”,由國家派大員專門訓練3年,作為今後當宰相的苗子,所以說,狀元一般是六品官,以後看情況,會委以重任。

武狀元:武狀元及第者,所授予官職可為前鋒參領、護軍參領等,職位一般是從六品,也有從五品,同品級官職還有王府五品典儀、鳥槍護軍參領、守禦所千總、護軍營內管領等。

綜上,文武狀元一般都是從六品。明清狀元的初始官階大體承元代之製,其前途則更為光明。

Q5:隋唐時期,我國開創了科舉製度。古代的科舉狀元是幾品官?

在我國古代科舉製度下的狀元是六品官。其實古代狀元不是官職,所以沒有品味,通常情況下的狀元的官職從六品開始,榜眼和探花是七品官,也就是所謂的芝麻小官。


科舉製度肇基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從唐高祖五德五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最後一次科考,這期間產生了文狀元六百多名,武狀元將近兩百多名,這也說明了科舉考試之艱,每個人都有一份當官的心,深深的感受到了寒窗苦讀的困難。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


當幾品官還要看皇帝怎樣用人了。曆史上的狀元,有當七品縣官的,也有進翰林院的,也有直接輔佐朝政的,也更有落魄的,都不一定,明代狀元趙秉忠殿試卷在明清朝以前,狀元做官官品都非常低,明清兩朝其官品有所提升。宋朝是中國古代比較重視文人,然而狀元隻授簽判,隻相當現代地區一級的秘書長。曆屆狀元中官最高的是南宋狀元文天祥,官至宰相,正一品。他也是曆代文狀元中最為出名者,他的浩然正氣和堅貞不屈的精神一直鼓舞著華夏兒女。


狀元都是不好當的,他們都是十年寒窗苦讀,才一舉天下知,成為當時的佼佼者,但科舉考試是古代大多數人做官入仕的途徑,無論怎樣這也是古代一條稍微公平的競爭途徑,也是他們心中的安慰。

Q6:中了狀元一般擔任幾品的官?

朝代不同,官職也不盡相同。


狀元並不是官職所以沒有品位,當了狀元隻能說你拿到了一個可以當大官的資格證,至於當幾品官那還要看皇帝怎樣用人了。曆史上的狀元,有當7品縣官的,也有進翰林院的,也有直接輔佐朝政的,也更有落魄的,都不一定。


拓展資料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唐製,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製以來,從中經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年)廢除,曆經近1300年。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狀元

關於狀元是幾品官和狀元是幾品官是哪個朝代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狀元是幾品官的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