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丞相和宰相有什麽區別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丞相和宰相有什麽區別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丞相”和“宰相”有什麽區別,肯定會有人不屑一顧的回答,不是一樣的嗎?其實“丞相”和“宰相”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咱們先了解兩者的發展史後,再為大家區分一下兩者到底有何不同。
丞相製度,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到了三國以後,丞相的權力就非常大了,主要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統領百官。公元前334年秦惠王設置相邦,《史記ⷧ禦짴》記載: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裏疾、甘茂為左右丞相。”
從此以後相邦和丞相一直在秦存在,魏冉、呂不韋都曾經擔任過相邦的職務,後來呂不韋被免職,沒有人擔任相邦了,但是丞相卻被保留了下來。到了秦二世繼位的時候,又增設了中丞相。
到了劉邦建立西漢以後,漢朝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製度,相國的權力比較大,丞相是相國的副手。漢高帝、漢惠帝、呂後、到漢文帝設左、右丞相。到了漢惠帝下令各諸侯國廢除相國官職,諸侯國隻保留丞相。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改稱諸侯國丞相為相。
《漢書》中記載如下:“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後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複置一丞相。有兩長史,秩千石。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漢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舉不法。”
其後丞相這個職位就存在了,中間也曾改名,比如“大司徒”、“司徒”、“大丞相”、“宰相”、“中書令”、“同中書門下三品”、“樞密使”等等,雖然名字有所變動,但是大部分時間這個職位還是存在的。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罷丞相之職,廢除了中書省,把議權歸六部,決定權歸皇帝,君主專製得到加強,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以皇權的勝利而告終。丞相這一製度開局是個喜劇,而結尾卻是一個悲劇。
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行政力的官員的一種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隻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韓非子ⷩᯥ記載:“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
在商周時期就有太宰、尹、太師之稱,這些官職雖有輔佐天子管理國家之意,但是不具備國家機器中幕僚長性質。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相的名稱出現了,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當時養士之風盛行,很多有才能的人被招聘為相。
到了秦武王二年(309年)樗裏疾、甘茂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開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宰相作為官製首次確定下來。宰相主要輔佐政務,隨著曆史的發展,宰相製度一直沿襲了兩千年。
宰相這個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宰相這個官名,也出現了幾十種官名: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中書舍人、同平章事、軍機大臣、總理。
丞相和宰相的區別
丞相和宰相的區別非常大,中丞相就是一個具體的官職名稱,宰相就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最高官職的統稱,一個是指代宰相製度這個製度體係。簡單來說丞相一定是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和丞相不同,隻要當時最高官職都能叫宰相,宰相隻是個統稱,丞相才是個具體官職。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宰相、丞相、相國”不僅是經常出現的官職,而且可以說是位高權重,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比如在三國這一曆史階段,諸葛亮就擔任了蜀漢的丞相一職,從而掌握了蜀漢的大權。再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呂不韋就曾擔任秦國的相國。呂不韋被免職後,嬴政認為相國權力過大,於是暫時廢除了相國職務。那麽,問題來了,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宰相、丞相、相國”的區別是什麽?
首先,相對於丞相和相國,宰相並非具體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ᯥ。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宰相最通俗易懂的含義就是:輔助皇帝、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由此,不管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相國,還是三國時期的丞相,亦或是明朝時期的內閣大學士,都可以稱之為宰相。可以說,中國上下五千年,中原王朝就沒有一個朝代真的有“宰相”這個官名。
當然,盡管中原王朝就沒有一個朝代真的有“宰相”這個官名,但是,對於曆朝曆代的皇帝,幾乎都會派遣若幹人承擔“宰相”的職責。針對宰相的曆史來說,宰相最早起源於先秦時期,商代有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管仲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在春秋戰國時期,管仲實際在承擔“宰相”的指責,不過,對於管仲來說,在齊國正式的官職名稱還是“相國”。根據史料記載,相國,又稱相邦,起源於春秋晉國,是戰國秦及漢朝廷臣最高職務。
到了戰國時期,相國又被稱為“相邦”。其中,秦惠文王四年(前334年),周天子周顯王送給秦惠文王文武胙。秦國新設立相邦官職,樛斿擔任第1任相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張儀接替相邦職位,樛斿離任。對於戰國七雄中的秦國,最後一個相邦是呂不韋。西漢建立後,因為漢高祖的名字叫劉邦,為了避諱,就把相邦改成了相國。漢朝的第一任相國是齊王韓信,而第一任的丞相是蕭何。韓信是諸侯王,而蕭何隻是侯。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地位上,“相國”是在“丞相”之上的。
最後,自漢朝之後,“相國”的稱呼逐漸消失,對於君王的輔佐大臣,一般稱呼為“丞相”。比如在東漢末年到三國這一曆史階段,曹操、諸葛亮等人均擔任過丞相一職。丞相是宰相製度中具體的官職名稱。戰國時期的秦國(秦武王二年任樗裏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最先開始使用丞相之名。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廢除了“丞相”一職,但是,從實際工作來看,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和清朝的軍機大臣在承擔丞相的職責,比如明朝大學生張居正等人。
宰相,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泛指的職官稱號。宰是主宰,相是輔助之。
丞相,該製度起源於戰國。秦從武王開始,設左、右丞相,但有時也設相邦,魏冉、呂不韋等都曾居此職。秦統一後隻設左、右丞相。西漢初蕭何為丞相,後遷為相國,何死,曹參繼任。惠帝、呂後到文帝初年,設左、右丞相,以後隻設一丞相。漢初各王國擬製中央,也在其封國中各設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稱為相。
總體而言,丞相和宰相沒有什麽區別,他們和清朝的大學士一樣,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官職;
唯一有區分的,在於朝代,早期的封建王朝設丞相、中後期的封建王朝設宰相;在有一個就是封建製度的發展,隨著王權的漸漸集中,相權也在慢慢削弱,所以從這個層麵上來說,宰相的實權沒有丞相大。
⠂ 唐高宗後,隻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宋朝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神宗元豐改製,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