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柯爾克孜族最著名的英雄史詩是《瑪納斯》。共有八部十八卷。迄今整理成文的居素甫ⷧ꧑ꤾ①唱本全長二十三萬四千行,其規模比古希臘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大二十倍,比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大二點五倍,是柯爾克孜族篇幅最長的詩。和《格薩爾》一樣,它也是一部活形態的史詩。它和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並稱為中國三大英雄史詩。
《瑪納斯》產生的年代,研究者們意見不一,有說產生於鄂爾渾ⷨ尼賽時期(7至9世紀),也有說產生於阿爾泰時期(9至11世紀),還有說產生於準噶爾時期(16至18世紀)。而史詩主要流傳地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族自治州的研究者則認為產生的年代是在公元13世紀之初②,經過幾個世紀的流傳,不斷創作、補充,到16世紀前後,從戰爭之後一個個短小的說唱故事,逐步演變成現代這種框架。全詩描寫瑪納斯家族八代英雄的鬥爭事跡。第一部《瑪納斯》長達七萬三千餘行,敘述第一代英雄瑪納斯聯合各部落反抗異族蒙古部卡勒瑪克人和西遼(又稱哈剌契丹)克塔依人黑暗統治的業績。《瑪納斯》廣義指整部史詩,狹義指的便是這一部,並因其主人公之名而得名。此後的七部,即《賽麥台依》《賽依鐵克》《凱涅尼木》《賽依特》《阿斯勒巴恰與別克巴恰》《索木碧萊克》《奇格台依》,分別以瑪納斯的七代子孫(其中第五代為兄弟二人)的名字命名,敘述他們繼續前赴後繼地與卡勒瑪克等異族統治者進行鬥爭,以及肅清內部叛徒、懲處魚肉百姓的汙吏、消滅殘害人民的妖魔、振興柯爾克孜族的英雄業績。各部內容既密切相關,又可獨立成篇。史詩人物形象鮮明,悲劇氣氛蕩人心魄,從而使審美性得到升華。作品情節曲折,表現手法多樣,熔柯族神話、傳說、歌謠、諺語、習俗於一爐,民族色彩瑰麗。在語言上,大量借助於民俗色調較強的比喻、誇張等手段。在詩體創作中,運用古代阿爾泰民族習用的押頭韻與後來人們所喜愛的押腳韻形式,配合二十多種曲調演唱,使作品更富於音樂美。史詩不僅是一部珍貴的文學遺產,而且是研究柯族語言、曆史、民俗、宗教等方麵的百科全書。史詩不僅流傳於中國新疆,也流傳於前蘇聯和阿富汗的柯爾克孜人聚集的地區。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該史詩的采錄工作。1991年4月,《瑪納斯》柯爾克孜文本和漢譯本出齊。該史詩還有俄文、烏茲別克文、哈薩克文、德文、英文、法文、土耳其文等部分譯本及片段。國內外一些專家熱衷於其研究工作,瑪納斯學已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新的學科。聯合國曾將1995年定為“國際瑪納斯年”。2006年5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瑪納斯》名列其中。2009年9月,《瑪納斯》又被錄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