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4 17:04:39
城市發展必定要對外擴張,建設過程中就會有熟悉的老街消失,龍洞沱就是眾多城鎮發展過程中即將消失的老街之一。龍洞沱位於釣魚城南宋水軍碼頭下遊的嘉陵江邊,距離合川城區10公裏,對老街感興趣的朋友前去看有何妨,公共交通出行可乘坐929路,紅山崗路至人文學院的公交車至十字路站下,沿著嘉合大道往嘉陵江方向走至盡頭,既看到進入老街的路口。
龍洞沱老街就是原龍洞公社,1983年複名龍洞鄉,1992年龍洞鄉與灘子鄉合並建灘子鎮,灘子鎮2001年撤銷並入草街街道。龍洞沱老街在曆次的撤鄉並鎮中,依舊保持繁榮和熱鬧,皆因靠近水路。隨著陸路交通的不斷完善,以嘉陵江黃金水道而興起的龍洞沱老街逐步走向冷清,最後導致其消失的有可能是城區擴展。
龍洞沱始建於清朝中期,是合川沿嘉陵江傳統老碼頭,此地有個大轉彎,嘉陵江水流形成一個大回旋,當地人稱之為沱。回沱原先是一口山洞,洞裏有龍出沒,將這裏稱為龍洞沱。龍從古至今沒有人看見過真實的模樣,龍洞沱有龍出沒不大相信,但可以推理出來龍洞沱確實有龍,隻不過是母豬龍。母豬龍在古代,人看見都避而遠之,現在想看母豬龍隻能到動物園去看,不知是母豬龍的生存概率低還是人的嘴巴管不住。
龍洞沱原來隻是渡口,雙鳳場、灘子場、龍吟場、保合場、乃至更遠的三匯、清平,陸路交通不便的古代,前去合川的人都要從龍洞沱碼頭乘船。上遊的南充、遂寧,下遊的重慶、武漢等船隻來往都在龍洞沱停靠,成群結隊的纖夫也在這裏歇腳,慢慢地發展成一個場鎮,至民國初期已發展成為合川下遊重要的貨物碼頭。
產自華鎣山區的桐油、硫磺等山貨都在龍洞沱碼頭裝船然後發往全國各地。外地運來的鹽巴、布匹等生活用品也在龍洞沱碼頭卸貨,然後運往華鎣山山區,使得這個名不經傳的老碼頭成為合川最重要的貨物中轉站。
如今的龍洞沱僅剩下蔡家巷和戲壩子兩條老街。蔡家巷,蔡姓人家開的茶館,供纖夫喝茶歇腳,後來又增開餐館、客棧,不僅服務底層收入的纖夫,還服務收入相對較高的商賈,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成為龍洞沱大戶人家。蔡姓人家開茶館的這條街也稱之為蔡家巷老街,時光的流逝,蔡姓人家的產業幾乎看不到,留下的就是這條印記深刻的老街。
戲壩子老街,解放前娛樂項目單一而且匱乏,能看戲的幾乎都是大戶人家,龍洞沱的戲壩子在古代一定是唱戲的地方。現在的戲子跟古代的戲子我們理解的角度不同,戲子可能有更深層的含義。就像好耍不過澄江口一樣,都很膚淺地認為好耍就是遊玩的很開心,沒想到在老一代人的口中說出的好耍跟現在理解的好耍不一樣。解放前澄江好耍是因為單身礦工多,茶館的妹子多才覺得好耍,不知龍洞沱的戲壩子的戲子跟澄江的好耍同為一個性質。
龍洞沱老街現在居住的人不多,絕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不願意離開是因為太過於念舊,舍不得丟下生活一輩子的地方。龍洞沱老街的大部分居民都搬到十字路去居住,十字路也就是玉龍場,草街街道的辦公駐地。10多年前在桂林問路去草街,沒有說清楚是老草街還是新草街,結果跑到新草街才知道玉龍場這個地方,盡管走錯路但能知道玉龍場這個地方也不枉此行。
一幫老頭在茶館喝茶,麻將館人滿為患,背背簍的村民在老街上趕場,幾十年前的景象不複存在。現在的龍洞沱老街,冷冷清清,破舊不堪的老房子隨處可見,因碼頭經濟而興起的老場鎮就此落下垂暮,回歸原有的本質或許才是龍洞沱的最終歸宿。
本文是記事性文稿,見物說物,見其所想,所想所寫,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大夥諒解。謝謝廣大讀者閱讀本文稿,敬請給予建設性意見。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表评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