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動態】恒豐紙業新增1件法院訴訟,案由為買賣合同糾紛 ...
來源:東莞時間網-i東莞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市民政局圍繞“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強化基本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等職能,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落腳點,在全市民政係統部署開展19項重點民生項目。
做強“民生大莞家”品牌
市民政局介紹,從2020年正式啟動以來,市政府連續兩年,每年投入1.26億元打造“民生大莞家”服務品牌,建立起更廣泛、更深層、更有效的民生兜底保障網,實現了1000多宗“民生微實事”和5000多宗“民生微心願”,獲得廣東省直機關第八屆“先鋒杯”工作創新大賽大獎、東莞市十大優秀改革項目獎。
今年,根據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的部署安排,市民政局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與“民生大莞家”品牌打造工作充分結合起來,從“建機製、拓項目、聚力量、提效率、樹品牌”五個方麵著手,年內形成不少於100個微實事亮點項目和100個微心願典型案例,建立不少於1000家愛心企業、社會組織加入的“民生大莞家”愛心資源庫,進一步做好東莞民生保障工作。
■東莞做細做實民生工作,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開展“大配餐”等服務
“零距式”為群眾辦實事
按照省民政廳要求,結合東莞實際,市民政局全力推動“東莞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落地落實。通過建好兜底民生服務的工作平台——社工站(點)、兜底服務對象識別“一個不漏”、民生服務“一站通辦”、兜底保障落實“專人跟辦、全程跟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裏”。
今年,市民政局印發了《“東莞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實施方案》,今年年底全市將建成社會工作服務站33個,配備專業社工不少於662名,成立市社工督導辦、配備7名專職督導分片區指導,實現鎮街(園區)社工站100%全覆蓋、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社會工作服務100%全覆蓋,打造全省乃至全國的先行示範點。
關注特殊群體急需,“靶向式”辦實事。發揮慈善會功能,設立“海豚計劃”腦癱兒童康複救助專項基金,填補非莞籍腦癱兒童在我市獲得救助的空白。
圍繞業務能力提升,“助推式”辦實事。將東莞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100元;實行婚姻登記“跨省通辦”、推動全市婚姻登記機構整合,優化婚姻登記管理和服務供給;持續優化殯葬軟硬件設施設備,啟用“12349”熱線“殯葬報喪”功能,加大殯葬惠民力度。
立足本職問需於民,“護航式”辦實事。打擊非法社會組織,淨化社會組織發展環境;入戶探訪社會救助對象家庭,夯實精準救助基礎……
■黎雪琴
■對話
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黎雪琴:
把民生的底兜住、兜牢、兜好
東莞日報:“民生大莞家”品牌目前已經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推出哪些舉措?
黎雪琴:今年,我們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與“民生大莞家”品牌打造工作充分結合起來,推出了一係列的創新性工作舉措,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
啟動“民生大莞家”優秀惠民項目評選活動。組織各鎮街聚焦群眾反映較為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組織開展“民生微實事”和“民生微心願”項目辦理,計劃在9月底前,評選出全市百個優秀惠民項目,推動項目出成果、出亮點。
組織共建市、鎮兩級“民生大莞家”愛心資源庫。計劃與市、鎮兩級慈善會、市社會組織總會共同合作,年內建立不少於1000家愛心企業、社會組織加入的“民生大莞家”愛心資源庫,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幫扶困難人群。
集中開展節日特色幫扶活動。為進一步擴大“民生大莞家”服務品牌的知曉度,今年,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共同開展“民生大莞家”走進村(社區)節日慰問活動,通過入戶走訪、物資捐贈等方式,為特定群體帶去節日的幫扶和問候,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
廣開民生訴求征集渠道。“民生大莞家”涵蓋了市、鎮、村三級,線上線下不同的訴求征集渠道,今年,我們將在12345政府服務熱線、“莞家政務”、政務服務中心等渠道基礎上,增加網格員日常巡查、領導幹部駐點聯係群眾、媒體街頭隨訪等多種渠道收集民生訴求,進一步做大做強“民生大莞家”品牌項目。
■實踐案例
養老機構送服務上門
老年人渴盼“老有所養”,但如何“養”?為將這一民生工作做細做實,東莞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在開展“大配餐”服務外,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上門照料工作。
住在莞城步步高小區的梁伯,今年89歲,子女在外工作,老人單獨居住。他說:“人老了,腿腳不方便,自己做不了家務。”
困難之際,居家養老服務員幫了老人大忙,每周到家服務1次,每次3個小時,養老服務不僅專業化,而且人性化、親情化。接受莞城居家養老服務以來,梁伯感到很滿意:“我不用到養老院,家裏就是養老院。”
不僅是護工上門提供服務,為了借助“互聯網 ”提升養老服務,2019年11月,市民政局建成並啟用“智慧養老服務平台”。如今這一平台已上線“居家養老自助下單服務”,居家養老服務對象可通過手機微信端(APP端)、“平安鈴”等通信載體,按需自主選擇服務項目,係統將根據老年人需求進行智能匹配和自動派單,由接單服務機構進行現場服務,充分滿足了老年人家庭個性化養老服務需求。
韓婆婆拿起家中的“平安鈴”手機告訴記者,她每天都要給手機充好電,以備不時之需。“這個手機很好用,年紀大了不記得家人電話,直接打電話過去就有人幫我。”韓婆婆說。
市民政局透露,截至2021年5月,全市已建成養老機構50家,共有各類養老床位11953張,其中11家養老機構獲評廣東省星級養老機構。全市打造142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依托社區資源建設了47個長者飯堂和556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點),其中17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獲評省級居家養老示範中心,促進社區養老服務專業化。
■百姓心聲
社區獨居老人買菜困難、飲食搭配不合理,從去年9月份開始,大逕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開展“天台農場——我為老人加道菜”活動,組建了20多人的配送隊伍,免費給30多位獨居長者送菜。一大早老人就能收到剛剛采摘的新鮮蔬菜,老人很開心,我們很欣慰。
——厚街鎮大逕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社工 黃夕娉
文字:資深記者 呂曉敢 見習生 張可欣
攝影:陳帆
本文來自【東莞時間網-i東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