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老人愛上小保姆未婚先孕,兒女反對結婚,小保姆卻意外墜樓
- 编辑:罕言寡語網 - 67獨居老人愛上小保姆未婚先孕,兒女反對結婚,小保姆卻意外墜樓
#謊言真探征文#
獨居老人王宗旺退休前是教授,有房有存款,窮苦出身的苗秀麗年輕漂亮,是王宗旺家的保姆。
王宗旺“老當益壯”、“精力充沛”,苗秀麗一心想走捷徑,於是兩情相悅,保姆未婚生子。兩人本來打算要結婚,卻遭到了子女的強烈反對。
不幸的是苗秀麗為了逼婚,假戲真做,墜樓身亡。
這是《謊言真探》裏的一個片段,我不想討論他們之間是不是真愛,隻想探討親密關係裏的另一個問題:#該不該幹涉老人的情感生活#?

現實中,親密關係裏的邊界感是模糊的,往往被忽略。
1.父母希望子女按照他們的想法設計人生,偏離了父母的預期,就會被抱怨、被譴責,甚至反目;
2.父母希望子女在婚姻裏能找到有貌、有才、又有錢的另一半,如果無房無車或者彩禮少了,就會被反對,甚至威脅;
3.子女限製父母的社交,阻止喪偶老人再婚,一切活動都被視為是上當受騙;
…………
這一切都以愛為名,美其名曰:“為你好”。
有專家指出家庭生活中親人之間的邊界感常常是模糊的,往往這種心理邊界的缺失會導致對家庭成員之間的傷害,憤怒和衝突。

那麽,什麽是邊界感呢?
你是你,我是我,你的事歸你管,我的事歸我管,這就是心理邊界感。
這種邊界感限製我們不能侵犯別人,也保護我們不受別人的幹擾。
缺乏邊界感,傷了別人痛了自己。
在親密關係裏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是無情,更不是自私,而是為了更好的相處。
周國平《人與永恒》中有這樣一段話:
“在任何兩人的交往中,必有一個適合於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離,越過這個距離,就會引起相斥和反感。”

在人際交往中,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親密關係中也是如此。
喬治·戴德說:“在人際交往中,你接觸的不是人,而是他們的防禦機製。”
別人超越了我們的心理界線,我們有拒絕的能力,當然我們也有能力控製自己不超越別人的心理界線。
即使再親密的家人,也該保持邊界感,給對方留有足夠的隱蔽空間,家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讓這個邊界有彈性的空間。
老人也需要陪伴,也有權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兒女的應當給予他們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幹涉。
畢淑敏在《教養的關係花園》裏寫道:
“要學會和我們的父母親密無間,傾聽而不唯命是從;和我們的孩子亦師亦友,慈愛而不包辦;和我們的朋友,相知而不逾界。”
這是我讀到的人際關際中關於邊界感最好的說法。
關注@謨緣每天情感故事分享 成長自我
#21天圖文打卡挑戰(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