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精神文化,就像是靈魂一樣,倘若一個民族獨有的精神文化都蕩然無存了,那麽,哪怕這個國家經濟再發達,也會變成一個空殼。
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便一直致力於把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他曾說:“中國的曆史文化精神都在曆數,中國要是想強盛起來,非把陰曆曆法變過來不可!”
陰曆曆法寄托的,實際上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南懷瑾先生這句話的意思,實際上是呼籲後人。
在中國強盛之時,便不能忘記重振中華精神文化的雄風,因為隻有這樣,一個國家民族的強盛才有其真正的意義。
01 陰曆曆法的文化意蘊世界文明孕育出的時間係統就是曆法,如今,中國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一樣,所使用的曆法都是陽曆,也就是國際通用的公曆。
在國際社會中,一些重要的日子和重要的會議等,也都會用陽曆來記錄時間。
國際公曆是依靠太陽得出的算法,也就是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一年一共有365天5小時48分46秒。
陽曆算法的出現標誌著世界科學的進步,中國從1912年辛亥革命之後,也隨大流用起了陽曆,陰曆曆法在民間雖然還保留著,在一些地方仍指導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但總體來說,漸漸不被人重視了。
實際上,作為中國的傳統曆法之一,陰曆曆法的作用和意義不可小覷。
陰曆顧名思義,是由月亮為基礎產生的算法,以月亮的圓缺作為周期,中國遠古的曆法幾乎都是陰曆,但是,它最大的缺陷就在於不能反映季節,這樣就會使得時間錯亂。
就如同《女媧補天》這個神話故事中寫到的:“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便是因為時間的錯亂,導致了天地全無規律,人們的生產生活受到極大的衝擊。
古人常記載“六月飛雪”,視其為民間有重大冤情出現,也視為上天對人類的懲罰,但會出現這樣的景況,大概率還是因為曆法計時的不準確,歲月流轉,把寒冬錯當成了夏天。
為了克服這個缺陷,古人後來慢慢發展出了陰陽合曆,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這樣一來,四季就分明了。
陰陽合曆又稱作太陰曆、農曆,被視為是中國陰曆算法完善的一種。
農曆計算出的一年的天數和現代陽曆算法算出得相差無幾,但出現時間要比陽曆早許多年,這也從側麵證明了中國古人的超群智慧。
作家王蒙也不禁多次在公共場合感歎道:“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國家的曆法可以與中國的農曆相比。”有專家也認為,中國的農曆曆法,是世界上最科學的曆法之一。
中國傳統的幹支曆和二十四節氣,便是農曆的一部分。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農民都是靠天吃飯的,二十四節氣便刻在民眾心中,成為指導古代農業生產的重要時間節點。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節氣歌》在現代算是啟蒙孩童的兒歌,而在古代,農民必須記得節氣歌,也必須記得節氣的日子,以及這個特殊的節點要幹什麽。
陰曆曆法中蘊含的文化精神,有一部分便在這二十四個節氣中體現了出來。有人說,二十四節氣蘊含著中國人的敬時愛日之悟,也就是說,中國人記住二十四節氣的時間以及意義,是對時間的珍視和把握。
一個民族若是善於把握時間,那麽,這個民族必定有更多鍥而不舍的堅強品質和樂觀向上的精神。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順應自然的態度,也體現在了節氣中。
《呂氏春秋ⷤ𘊨𞲣有雲:“故敬時愛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這句話所說的就是珍惜時間的理念要貫穿一個人的一生,中華民族在善於把握時間和自然規律之上所形成的堅韌品格,是其他國家都難以比擬的。
從這些節氣衍生出來的,實際上是優秀的文化沉澱。古人在節氣之日,會掩門沉思生命的意義,最終在紙上幻化成流傳千古的詩句。
穀雨是黃庭堅的“落絮遊絲三月候,風吹雨洗一城花”,小滿是吳澄撰的“物至於此小得盈滿”,立秋是杜牧的“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白露是元稹的“露沾蔬草白,天氣轉青高”……每一個節氣,都有一種中國式的文人浪漫詩意。
既是科學的天文曆法與人文意義的統一,二十四節氣顯然有它獨特的文化代表性。
中國古代曆法常有變動,但不變的是最後保留下來的傳統節日。這些傳統節日,也是農曆的一部分。
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等,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其特殊的深遠意義,帶有濃厚的文化色彩和特殊的文化信仰。
例如,在八月十五中秋佳節,圓月懸掛於夜幕,代表闔家團圓,象征一種圓滿的美好,含蓄的中國人,也許會在這一天表達對團圓的祝願,為團圓而幹杯。
清明時節,遠在他鄉的遊子們不管多忙,都會抽時間從外地趕回來祭拜先祖,這實際上也是一種中國獨有的姓氏文化的表現,春雨紛紛的清明節,實際上是中華文化中凝聚力的一種寄托。
總而言之,不管是節氣也好,傳統節日也好,中國的陰曆曆法從來都有著厚重的曆史底蘊,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也唯有陰陽合曆,是兩種看似對立的事物的和諧統一。
世界上恐怕沒有第二個民族的文化,能像中華文化這樣,有這般和諧統一、兼收並蓄的精神,這大概也是南懷瑾所說的:“中國人是全世界唯一的,把兩個東西看成三個的民族。”
正因如此,南懷瑾先生才認為,要振興中華文化,“把陰曆曆法變過來”是不可或缺的。
02 不應遺忘傳統文化南懷瑾先生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可怕的就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會萬劫不複,永不翻身。”
魯迅先生則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經濟文明也好,政治文明也好,都是根植於文化這片土壤之上的,文化土壤若是變得貧瘠了,那麽一個國家離土崩瓦解也就不遠了。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曆經五千年的歲月而生生不息,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我們有優秀的、極具包容性的傳統文化。文化的積澱,也是中國最珍貴的寶庫。
但是,在曆史進程中,我們難免會出現拋棄傳統文化,或是遺忘了傳統文化的狀況。
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魯迅、胡適等先驅者也的確為中國帶來了新風尚。
拋卻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並沒有問題,可問題在於,新文化運動過於絕對地否定了所有傳統文化,而認為西方的就一定是好的。
陰曆曆法在辛亥革命之後,也被視為封建文化糟粕。可事實自然並非如此。
無數中華兒女之所以在遇到困難時能奮勇向前,無非就是因為有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在背後支撐著。
不管是中國茶道,筆墨紙硯,還是傳統武術,京戲臉譜,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思想精神,例如天人合一的道學理念,例如崇德向善的正義精神。
有了這些精神,並且融入這些精神中,我們才有某種堅固的後盾,我們的一切行為才有某種支撐的動機。
而從西學東漸之始到現在,中華文化在融合西方文化長處的同時,也遭受到了一定的衝擊,文化斷層的現象,不是沒有出現過。
曾有一度,在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社會中,我們置身於偏向同質化的燈紅酒綠中,卻難以想起琴棋書畫這些有底蘊的舊事物。
我們偏愛西方的情人節和聖誕節,可我們並不知道這些西方節日背後的真正含義,另一邊,我們卻忘了中國也有自己眾多的傳統節日,忘了這些傳統節日的意義。這些節日,才是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
耳熟能詳的《節氣歌》,如今沒有多少年輕人能完整地記住,有人還調侃道,現在又不種田,記這些有什麽用?
但是,每一個節氣背後也有它獨有的風俗,例如,立春有鞭春牛、掛春幡、剪春勝的習俗,芒種有送花神、煮梅、吃君踏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風俗習慣,可這些,並沒有多少人知道。
我們喜歡好萊塢大片,喜歡日本動漫,喜歡韓國的電視劇,這些外來之物自然有它們精彩的地方,可其包含的意義,卻遠不是我們國人可以切身感受到的精神。
一些老一輩人的習俗,放到現在雖然不能完全套用,可我們不應該完全忘記了這些、遺失了這些。
文化是需要去傳承的,文化若沒有傳承,就如同情感沒有延續一樣。
幸運的是,近些年來,國人的文化自信漸漸多了起來。
以往,在一些文章中,作者們常常說要學習外國的長處,但現今,我們會覺得,中國本土的事物也很好,畢竟,日本和韓國的眾多文化習俗,都源於中國。這自然不是故步自封、自吹擂台,而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提高的結果。
青年人逐漸知道,中國傳統節日的含義遠比西方節日來得深遠,中國的優秀傳統習俗以及優秀藝術,如京劇、雜技等,在世界之林中也有其獨特、崇高的地位,中國的國畫、書法,並不遜色於西方的素描、油畫,兩者更有千秋。
文人在閱讀莎士比亞、列夫ⷦ爾斯泰的同時,也不忘捧起一卷中國古詩集,不忘在極具感染力的中國古詩中尋找共鳴。
這證明,流傳千年的傳統詩詞有足夠的魅力刻進人們的心裏,要不然,《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節目也不會連續幾年火爆全網。
在田園生活中創造東方詩意的90後年輕博主李子柒,深受年輕群體追捧,在她拍攝的視頻中,我們深深感受到了東方田園生活的美妙詩意和煙火氣。
正是觀眾們對傳統文化喜愛程度的日漸升溫,才捧紅了李子柒,但也正是李子柒這一類型的博主,讓國人進一步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讓外國人為東方之美所折服。
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是全世界關注的盛事,而中國也確實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其中,引人注目的要數開幕式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
張藝謀團隊原本也沒有想到這個點子,是開幕式那一天剛好是這年的立春時節,選擇二十四節氣作為載體,從24開始倒數。
張藝謀導演在采訪中說道:“開幕式從第一秒鍾起,就有中國文化的定義。”
倒計時從“雨水”開始,到“立春”落定,立春雖然仍天寒地凍,卻代表著春天的生機就在不遠處,給予人們希冀。而每一個節氣,都有一句古詩作為牽引。
這一倒計時的方式讓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國獨有一種計算歲月的傳統算法,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的優秀文化之美和向上的民族精神。
網友們都不禁感歎,開幕式上充滿浪漫的倒計時,每一幀都可以當作壁紙,每一秒都是中國人的浪漫。
文化的傳承並不是單線條的,在一脈相承中勇於創新,才能在新時代中煥發新的生命力。我國的文化傳承,便努力在這樣一條道路上走著,相信在不久以後,中華文化能夠在世界之林,展現出更美的風姿。
參考資料《二十四節氣: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基因裏的文化自信》(中國天氣網)
《二十四節氣中的文化意蘊》(《共產黨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