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2025年經濟增長率預測值下調至2%以下

 人参与 | 时间:2025-07-04 17:24:14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吳曉波頻道(ID:wuxiaobopd),作者:語叔,編輯:何夢飛,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2024年春節剛過,曾經要做中國第一新能源高端品牌的高合汽車,宣布停工六個月。

消息傳出,一片唏噓。創始人丁磊信誓旦旦地表示,管理層正在想辦法挽救公司,有家企業準備收購,但留給他們的窗口期隻有不到三個月。

緊接著,團隊做出了一切能想象的努力,甚至跨界直播賣牛排,但最終改變不了“高合倒閉”在2024年被寫入中國汽車史中的命運。

高合汽車體驗店人去樓空

這給了百度李彥宏極大的觸動,他不得不加快了造車的進度。

然後,所有人都知道了結果。

12月1日,極越CEO夏一平發表《為自動駕駛而拚》的演講,分享了創業逆境翻盤方法論。十天後,他宣布進入“創業2.0”階段。而代價是一天後整個團隊的崩盤和“原地解散”。

這讓剛剛創下交付紀錄的經銷商、1.4萬車主和超過3萬準車主,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頗為諷刺的是,丁磊好歹還做出了與員工同甘共苦的表現,高管團隊下場給員工尋找出路。但到夏一平這裏,“原地解散”所引發的裁員和薪資糾紛,成為極越為市場留下的一地雞毛。

2024年的12月,百度終於得到無法圓夢的消息,李彥宏的70億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兩場貫穿2024年全年的汽車品牌倒閉大戲,恰恰凸顯了2024中國汽車市場亂戰的魔幻現實。

除了少數品牌,誰都不知道“倒閉大戲”最後是否會落到自己身上,以及輪到自己的時候,會不會比高合的丁磊和極越的夏一平,演得更好。

2024年汽車市場的紛亂是事實,但亂中顯現秩序的苗頭也是事實。

臨到年底,汽車圈開始流傳一句話:中國車市存在三條堅不可摧的防線,它們是的規模優勢,華為的智能化技術,以及小米的市場推廣。

終結亂世的必是強者,秩序由強者書寫。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中國的新能源車市場,不論是從技術上還是品牌上,“群雄割據”的局麵可能會被“三分天下”而取代。

大江東去終逝水,問世間誰是英雄。

追不上的比亞迪

2024年的後半程,比亞迪深陷供應商“降價門”和巴西“勞工門”兩大輿論風波中,但不妨礙它在整個2024年賣了400萬輛車,問鼎中國車企銷量第一。

如果讓王傳福給2024年下個定義,估計他會說那是“工程師的堅持”。

2024年是比亞迪的30周年慶,王傳福不光在現場用兩個多小時的演講,回顧了比亞迪的30年,還認真地發布了一本名為《工程師之魂》的書。

在《工程師之魂》這本書裏,有這麽一句話:

“30年,比亞迪都在做一道證明題,證明技術可以改變世界,證明再難的東西都能學會,沒有攻不破的堡壘。”

比亞迪30周年慶王傳福演講,圖源:比亞迪

從年初的價格戰開打,7.98萬元的秦PLUS一出,整個合資油車最核心的入門級市場,被徹底掀翻,合資車的日子開始越來越不好過。

研究比亞迪到底是怎麽成功的人,曾經有段時間非常多。但書讀多了後就會發現,比亞迪其實是學不來的。

這個品牌一直幹的事,就是從技術、規模到產品,通過極致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用空間換時間,快速占領市場。

查理ⷨŠ’格曾讚賞王傳福是“愛迪生和韋爾奇的混合體,他可以像愛迪生那樣解決技術問題,同時又可以像韋爾奇那樣解決企業管理上的問題”。

在2024年,王傳福一邊為了智能化拚命補課,想辦法用比亞迪核心提升的智駕水平,徹底補上2023年自己無腦評論智能駕駛的那段話惹出的婁子;另一邊依然圍繞規模化來做研發。

比亞迪的可怕,在於“規模化”三個字。

細數2024年比亞迪的研發突破,除了顯示高端化的係列產品設計和技術積累外,真正成為比亞迪核心技術的,是升級後的DMI 5.0——就是那個在2024年年中,震驚整個汽車市場的“滿油滿電跑出1500多公裏的續航”。

實際上,DMI 5.0比上一代並沒有多大的底層技術突破。比亞迪能實現如此高的熱效費比以及續航,根本原因就在於把上一代發動機和整個傳動係統中,所有影響到能量損耗的部分,都進行了單獨的改進和研發。

把動力係統中的“跑冒滴漏”降到了最低點,而且在不改變整個生產線的前提下,能快速推動升級款的核心係統下線,進而帶來品牌和市場的雙重進步。

這套邏輯和技術安排的底層,就是王傳福一直推進的比亞迪規模效應。畢竟號稱接近90%的零配件都來自自產的比亞迪,新技術如果能快速走量,且跟原有產線迅速融合,就能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

這也讓比亞迪在2024年多賣出了近百萬台車。

比亞迪零部件產業園

整個2024年,每生產10台新能源車,比亞迪至少占了4台。11月18日,比亞迪宣布成為全球首家達成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車企。

作為合資品牌的在華巔峰,大眾集團於2019年時包含了旗下所有品牌以及進口車業務,總銷量恰好達到423萬輛。這個數字,在2024年已經被比亞迪超越

超不過的華為

2024年車圈另一件大事,是華為的餘承東帶著問界、智界、享界和尊界4個車企的一把手,共同上了央視的節目。

鴻蒙智行家族“四界”合體亮相,圖源:央視新聞

這五個人中,“緊抱華為大腿”4年、逢人就笑得一朵花一樣的張興海,成為了其他國產品牌羨慕和仰望的對象。

憑借超過19萬輛的豪車(50萬元以上)銷量訂單,賽力斯與華為共同打造的“問界”,開始變成越來越多中品牌追求的夢想。

台上還有一位逐夢者,他便是奇瑞的尹同躍。

在端正態度甚至不惜開掉一位高管之後,奇瑞認認真真地籌備了與華為共同打造的第2輛車。“十一”7天近25000的訂單,讓尹同躍明白了為何張興海笑得那麽歡。

節目現場,主持人問起尹同躍現在的感受,他那個複雜的笑容已經說明了一切——痛並快樂著,應該是奇瑞今年最大的收獲。綁定華為的決策,也讓這家老牌車企可能迎來第二春。

當然,現場還有北汽掌門人幽怨的話語和創始人項興初滿懷希望的眼神。

從2019年的無人問津,到賽力斯奇貨可居,再到曲高和寡和當下炙手可熱,餘承東宣布華為進軍汽車產業的這5年,是一家國內高技術企業在汽車圈逐漸掌握話語權的5年。

賽力斯車身框架展台

而華為憑借的,是對智能化汽車的理解和在智能駕駛方麵的深度投入。

2023年,華為ADS 2.0的智駕就已經驚豔了所有人。2024年開年,華為的智能駕駛開啟全國NOA,甚至連鄉村小道都能走,華為車主們自發上傳的視頻,成為華為技術最好的宣發。

等到問界M9的上市,這種市場情緒徹底被轉化成了源源不斷的訂單。

2024年8月,華為又開啟了ADS 3.0的正式推送,這個包含端到端能力的國產智駕技術,一經推出,徹底驚豔了整個中國汽車行業。

年中,華為引望的出現,將其野心展現得淋漓盡致。而長安、賽力斯、奇瑞、江淮,已經確認入股的車企,已準備真金白銀,為的就是在華為下一代技術出現之前,獲得優先使用權。

當下餘承東設想的以華為為中心的汽車產業集群,正浮出水麵而且勢不可擋。

華為不是沒有挑戰者。

美國的特斯拉也幾乎於同時期上線了FSD最新版本。在美國,FSD也助力特斯拉大殺四方。

但受限於資質和底層技術的問題,特斯拉的智能駕駛依然沒有進入中國的時間表。

與之相比,造車新勢力的智能駕駛水平在2024年增長飛快,理想和小鵬成為挑戰華為的有力競爭者。

在李想看來,華為依據對於規則的快速演算,形成智能駕駛領先優勢,可以被理想底層大模型的不斷疊加和訓練所抵消。

華為智能駕駛控製平台各部件

這兩家車企也在2024年的下半年,逐漸開放了全國NOA和城市道路NOA的權限。中國的智能駕駛,終於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

但對華為來說,追兵越多,越能激發研發團隊的戰鬥力,技術迭代得更快。

一方麵,華為宣布2025年將上線下一代的智能駕駛ADS 4.0,會推出以大模型為核心的端到端整合一體化智能駕駛;另一方麵,華為直接上架智能駕駛廠家保險。

用充滿信心的500萬賠償,為華為的智能駕駛客戶築起一道高不可攀的心理防線。

吵不過的小米

與餘承東想表現集體主義不同,雷軍一直想表現的是英雄主義。

雷軍曾對記者表示,有一天他從書架上翻到了一本書,叫《人類群星閃耀時》。書中的一句話,讓他最終下定造車的決心:

“一個人對奇跡的信念,永遠是一個奇跡能夠產生的首要前提。”

7月23日,在“2024 雷軍年度演講返場直播”中,雷軍談及小米造車時表示:“我們會尊重行業規律,先上牌桌,守正出奇,可能大家都想著出奇,我們想的是守正,踏踏實實做,再把桌子‘掀了’。”

雷軍是這麽說的,目前看他離這麽做也快不遠了。

根據最新的數據,2024年小米汽車共交付13.5萬輛,連續三個月交付突破2萬輛。截至12月29日,小米汽車今年已累計收獲超過26.38萬份鎖單。這意味著,一家成立僅3年,9個月前才發布第一輛車的車企,最終賣了近30萬輛車。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可雷軍是“守正出奇”。

極越前公關負責人徐繼業,曾在朋友圈炮轟雷軍,“每台車虧6萬,虧那麽多你還賣那麽多幹嘛?……最惡劣的商人本質”。

拋開是否低價傾銷不談,沿襲小米手機在手機圈打法的小米汽車,倒是徹徹底底給所有新能源汽車品牌,在產品、推廣和定價上好好上了一課。

行人駐足觀看小米汽車

從用戶需求出發,憑借著炫酷的外形、可圈可點的質量,以及供應鏈能找到最好的技術,小米汽車在年輕人心智中的接受度,迅速攀升至前三。

“千萬不要和雷軍比營銷”。雷軍倒是深諳“首發經濟”的原理。在今年3月小米SU7的發布會上,連介紹汽車手機支架和配色,他都能叨叨半個小時。

正是強大的營銷能力,讓小米汽車不斷占據著“營銷C位”,同時“降維打擊”著中國乃至世界傳統汽車廠商的市場營銷。

而數量龐大的“米粉”,給了小米造車頂級的支撐。在網上說小米汽車不好,等待你的很可能是評論區被“米粉”衝破的景象。

跟小米汽車吵架,不可能吵得贏。

寫在最後

2024年中國車市還有一個壯觀景象,就是合資車尤其是高端合資車的4S店,這些曾經作為合資車頂級身份和服務象征的場所,得到了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青睞,它們紛紛開始轉換門庭。

對於這些4S店的從業者來說,銷售這幾家國產新能源品牌的感受,切切實實與曾經的合資甚至是外商獨資品牌不一樣。

比如,以往4S店殺熟、對車主加價等行為,在國產品牌麵前卻是被明令禁止,反而服務質量這樣的軟性要求,成為橫在所有4S店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消費者選購新能源汽車

這種現象背後,是中國車市的玩家們,正在不斷積蓄力量,尋求突破的可能。

但比亞迪、華為和小米三家確立的護城河優勢,越來越讓市場參與者感到痛苦。而三分天下的局麵逐漸浮出水麵,預示著整個市場正做出選擇。

畢竟,行業普遍認同的一點是,中國車市並不需要維持那麽多的品牌數量。

可以預見的是,2025年的中國車市會繼續陷入殘酷的競爭,因為對任何品牌來說,如果你不爭的話,就可能在秩序來臨之前,成為魔幻時代的養料。

顶: 38925踩: 21